
何堂立老師—「坦然地面對自己,在漆與金工等複合媒材的創作中,尋求工藝實用性之外與藝術理念間的可能性。」
在1916工坊內的福器飾物工作室,陳列著金屬工藝、漆工藝、玉石雕刻與琺瑯等異媒材相互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由何堂立老師所創作。要了解漆與何老師的相遇機緣之前,還需先從接觸金屬工藝時說起,何老師回憶道:「我從小是學商業設計的,很年輕就進入印刷業,也幫客戶做平面設計、LOGO設計,30歲以前就開設了自己的設計及印刷公司。有一次為了幫客戶做型錄,我到現場看攝影師拍攝商品、以及師傅工作照時,我看到生硬的金屬,從塊狀開始溶化,接著輾成片狀或拉成銀線,並藉由師傅的想法與巧手,做出一件件胸針與戒指。我當下覺得這個過程實在是太神奇了! 下班回家後,越想就越覺不可思議,也因此萌生了想自己創造出什麼的想法。」
可惜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金屬飾品工藝是相當封閉的產業,大多都是家族內一起共事,外人難以進入。何老師說:「一開始,大約是2004年,自己用鐵等金屬去嘗試組裝,後來發現不行。我就一邊經營平面設計工作,一邊去跟汽車鈑金的師傅學鍛敲,晚上回家就做金工到半夜一、兩點,就這樣持續了3年,做到鄰居跑來請我不要敲、不要鋸。沒辦法,年輕時出社會得早,只要遇到能學習的機會,就會很珍惜、很用心的去做,只要能用時間跟努力去換的,我都會加倍付出去好好把握。」幸運的是,職訓局在2007年開設金工飾品課程,何老師從新學起。2009年、2010年與日本金屬雕鑿鑲嵌的人間國寶—中川衛老師學習。何老師也逐漸走上金屬創作的道路。
但很快的,何老師便發現了單一媒材的局限,並開始學習漆藝等其他材質。老師提及:「我的創作主軸從身體佩帶的飾物,轉化為一般生活上使用的器物,但發現單一素材的表現方式無法滿足我創作上的需求,便又積極去學習其他媒材,漆藝也是這時去草屯工藝所學的。生漆的材質特性與金工完全不同,生漆的施作條件與濕度、時間有著密切關聯,只有靠多做去了解特性,才能在創作時依需要去選擇結合。我喜愛生漆的美,在於他沉穩的質地,嬌貴又不顯俗艷,尤其推亮後那近乎鍍膜的光滑感,相較之下,金工表面就顯得較為粗糙,而這兩種截然不同效果的衝突感,就能碰撞出新的表現方式!」陸陸續續,老師也學了玉石雕刻、琺瑯等媒材,開始嘗試突破金工材質的限制。
漸漸的,科技帶來資訊爆炸,推動社會新的變遷,使得何老師開始思考傳統工藝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於2017年重返校園攻讀美術研究所,老師說:「資訊量太多,物件很快就看膩了,傳統工藝早已無法滿足社會上的需求,觀眾期待工藝能有所突破,而且是顯而易見的改變,我也開始思考何謂藝術性?想在工藝的實用與藝術的美感之間取得平衡,也希望自己的創作再有風格模式的不同呈現,就決定報考美術系研究所進修。」
在研究所期間,老師梳理、並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也試著釐清藝術的本質核心。訪談間,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心得與未來方向:「工藝是源自於生活所需,有功能性的束縛,是實用性商品的思考模式,因此造型就會受到制約;藝術除了意境的美感營造,更重要的是表達創作者自我的內心意念。期許自己透過不斷地試驗與探索,開拓新的視野,發想出新的創作表現元素,而不是因傳統工藝的既定習性來呈現;同時應用複合媒材不同的觀念與不同的技術,激盪出質變,產生出未來的可能性;且運用器物的形、色、質、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突破自我,希冀能呈現出藝術的本質,彰顯藝術價值最重要的原創性,並感動人心!」
公司名稱:福器飾物
聯絡人:何堂立老師
業務時間:10:00-18:00
業務項目:金工與漆藝等複合媒材創作、生活器物創作、金工教學、客製珠寶。
電話:暫無
傳真:暫無
手機:0935-714-656
e-mail:dancers.tony@gmail.com
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1916工坊
R12-12福器飾物工作室
擅長技法:金屬與漆藝等複合媒材創作
經歷
現任
福器飾物工作室創辦人/專職創作
學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
國立臺中商專 商業設計科 畢業 (現為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
簡歷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駐點工藝師
亞洲大學時尚設計學系 金工創作 業師
台灣手創複合媒材研究會 會長
台中市文化創意發展協會 常務理事
台中漆藝協會 常務理事
勞動署產業人才投資計畫 金工講師
文化大學台中推廣中心 金工蠟雕講師
金銀細工乙級證照 專業講師
獲獎
2024年,文化資產創藝獎 社會組 文資產品設計及工藝類 銀奬。
2024年,文化資產創藝獎 社會組 文資時尚設計類 金奬。
2023年,台中市政府文化局/第四屆台中市工藝師。
2023年,TCOD台中原創品牌計畫 入選。
2022年,台東工藝設計獎 入選。
2021年,鶯歌國際咖啡杯大賽 入選。
2019年,創意工美—中國工藝美術創新作品大賽入選。
2018年,1916工坊 年度績優文創工作者。
2017年,台中市藝術亮點 入選。
2017年,台中市十大伴手禮 精品類 首獎。
2016年,台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佳作。
2015年,台灣工藝競賽 美術工藝組 入選。
2015年,台灣優良工藝品-良品美器 通過評鑑。
2014年,非凡三寶 珠寶玉石設計競賽 玉雕組 入選。
2014年,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珠寶飾品類 入選。
2013年,台灣寶玉石設計競賽 玉雕組 首獎。
2011年,創意造形燈競賽 優選。
2009年,eye遊台灣創意原素設計競賽 優選。
展覽
2023年,臺中市政大樓/眾藝雲集 工藝創作聯展。
2022年,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一鑫一藝-臺灣當代金工與首飾藝術聯展。
2022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生活設計館/逐夢、逐夢-金工多媒材創作師生
聯展。
2021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臺灣X日本 當代漆藝交
流展—美的溫暖。
2020年,台中大墩文化中心/虛實意象-何堂立多媒體個展。
2020年,工藝的初心-中華民國傳統匠師協會 會員聯展。
2020年,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遇藝-文資研創中心期末成果展。
2019年,福建 廈門/廈門文化博覽會台中館 展覽。
2019年,日本 橫濱/台灣X日本漆藝交流展。
2019年,台中大墩文化中心/台中市漆藝協會聯展。
2018年,行政院藝廊 台北 /BREATH BEAT BEST金工鍛敲創作聯展。
2018年,四川 成都/第五屆成都創藝設計展。
2018年,松山文創園區/臺灣文化博覽會臺中館 展覽。
2017年,浙江 寧波/寧波文博會展覽。
2017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1916工坊/匯藝設計聯展。
2016年,台中東勢客家園區/巧聖仙師文化祭-臺中工藝職人展。
2016年,臺灣文博會臺中館「大器臺中」展覽。
2015年,磊‧茶 石事複合媒材創作特展。
2015年,手作‧物 台灣複合媒材研究會特展。
2014年,尋‧藝境-悠活工藝設計展。
2013年,工藝發展中心/新浪序曲 玉石創作聯展。
2009年,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春耕金工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