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豐原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歷史沿革

 豐原舊名為「葫蘆墩」今為臺中市之所在地,總面積為41.1845平方公里。葫蘆墩地名的由來,據史料所載:豐原附近一帶地區,在康熙年間,猶為原始景觀,草萊遍野松柏叢生,先住民稱之「泰耶爾墩」,即為松柏林之意。

 

一說「葫蘆墩」係為土著族「泰耶爾墩」之譯音而來,或以本區舊有「墩腳」與下南,坑有三小丘,形如葫蘆,故取其名。

 

康熙23年(西元1684年),置台灣為一府三縣,本區隸屬諸羅縣。 清雍正11年(西元1733年),張達京著手開墾土地興鑿水圳,始由中國廣東引進許多移民來此,從此漢人在此落腳。光緒12年(西元1886年)葫蘆墩設巡撿衙門,豐原置官始於此;嗣而復將束東上堡保甲局(聯保局)移駐葫蘆墩街,因之岸裡大社之繁華,取而代之。巡撫劉銘傳來台,看見豐原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命名為〔富春鄉〕,由於豐原水質佳、又出美女,於是便有〔小蘇州〕之稱。當時豐原改由台灣縣管轄。 以開發而言,豐原係為岸裡社之延伸,當時,為原住民平埔族「拍宰海」(Pazeh或Pazzehe)族群所盤据,轄內有葫蘆墩(Fuluton)、崎仔腳(一作岐仔下)、烏牛欄(Auran)、翁仔(Barlaeon)、樸仔籬(Poaly或作Abouan Poaly)諸小社,以麻薯屯為為酋長,俱為「岸裡社」(Raho Dopuru)所屬。

 

日本治台後,將原本的台灣縣改為臺中市,後將今日的豐原、潭子、大雅、神岡、社口等地合併為〔豐原郡〕,開始有豐原之名。

 

民國39年10月21日台中縣設立,豐原成為縣治所在地,民國65年因人口漸增升格為縣轄市,民國99年12月25日台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豐原改為臺中市豐原區迄今。

 

社會館

 

葫蘆墩圳入水口紀念碑

  • 市府分類: 休閒旅遊,便民服務,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6-27
  • 發布日期: 2015-11-02
  • 發布單位: 臺中市豐原區公所
  • 點閱次數: 2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