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本育女士-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老師/漆藝家
訪談內容(採訪日期109年11月3日)
進入漆藝起緣
李本育老師大學唸美術系,在1997年觀賞台中市文化中心舉辦的世界漆藝展,看到一幅畫暈金作品,心想該幅作品是如何能完成一幅金色素描創作,因此對漆工藝頓時萌生興趣。
在1998年參加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的「賴高山漆藝傳習計畫」初接觸漆藝,學習時間每週三天為時一年,後又自費學習一年 ,在這長達二年時間內,紮實的習得各種技法及胎體實做,自此深受漆藝的感召。
2000年踏入漆藝專業領域
赴日本岩手縣安代町漆藝中心研修漆塗及漆液精煉,自此立定志向往漆藝之路邁進。2004就讀「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鑽研金屬漆藝,體會到漆藝與金工跨領域雙工藝結合的美好。之後為了能更精進漆工藝,於是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漆工藝領域唸博士,奠定日後對樹漆的教學的使命感。
漆藝創作理念
藉由大自然豐富的天然物質及材料,運用其獨特的特質,將工藝注入天然的素材美與貫注心靈的手工美。
臺灣工藝一草一木皆是工藝資材,將美與生活結合,所創作的藝術品乃至於生
產,這些都是文化和經濟不可或缺的泉源。運用傳統的固有性,選擇適合現代性與實用性的材料創作出具有未來性的作品,期許能達到更多人能愛材、惜材且珍視自然資源,達到綠色時尚的目的。
重視台灣漆藝教育
關於臺灣漆藝的歷史緣由,臺灣曾受到中國與日本漆藝的影響,日治時代對於臺灣漆工藝的發展,尤其有著相當程度與建設性的影響。山中公先生創立的「臺中市立工藝傳習所」,開發具臺灣的漆藝特色的蓬萊塗漆器,孕育出陳火慶、賴高山、王清霜三位長輩,此三人也是目前臺灣地位最受尊崇的三位漆藝家,在國中三年的教育中,同時接受漆器產業與漆藝的傳承奠定關鍵的基礎外,又以漆藝為創業謀生養家活口之職,再憑此創作成為藝術家,不覺讓人思考著這小學畢業後的三年內,到底是多麼紮實的漆藝課程能達到如此效益!這著實也起發並影響著臺灣漆藝教育未來的深思問題。
辦展凸顯漆藝與生活面融合
2020年老師特地辦了一個有意義的「漆藝.七意.妻逸」漆藝聯展。提起辦此展的契機,竟是因為曾在日本聽過一場演講,內容提及造成韓國目前漆藝沒落的十大原因中,其中之一是修漆專業的女學生太多,主要是女學生大多走入家庭後,就無法繼續創作,因此辦了這個集結七位目前還持續在創作及工作的女性漆藝家們聯合展出。除了各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幾十年來的努力外,也分別都是為人妻的角色,依然可以在漆藝創作這塊領域上恣意揮灑。
學生學習漆藝的常見問題
李本育老師目前任職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創意商品設計系,學生從高三開始學起金屬漆藝課程,在此課程教學上也常碰到學生或家長對樹漆的誤解,除了認為樹漆是有毒的,所以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的反應;或是耗工費時價格昂貴,這些對於推廣樹漆這良質美材工藝著實造成不少阻力。其實化學塗料對人體的傷害才是微不顯見,卻因價格低廉,乾燥快速而充斥於生活周遭,這才是當今社會應該正視的問題。
漆藝創作中印象深刻的事
樹漆與漆樹的巡禮— 創作漆工藝時漆過敏的狀況,對過敏體質的老師來說一直不曾消停過,也因此更促使深度探求漆性的積極心意。現階段樹漆對老師而言,已不僅僅是初學時表面裝飾的塗層或是塑型打底的材料了,它也意味著經由漆酚深植體內,隨著血液已與軀體共存共生,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樹漆工藝創作的面向,除了自身創作到漆文化的交流與創新,樹漆對這個時代而言,它還意味著天然、環保、惜材的地球公民的意識與責任。
.1998 年開始接觸樹漆工藝,受到賴高山、賴作明兩位老師的漆工藝啟蒙訓練,其間習得了漆藝的表面裝飾及成型方式。
.2000 年赴日本東北岩手縣安代町漆藝中心研修,富士原文隆老師在日本最大漆產地的靜法寺現地教導從種植漆樹、採漆、煉漆等與漆性相關的知識,也傳授高效率、高品質的漆產品量產技術,直接打通了任督二脈。
.2007 年隨同賴作明、三田村有純老師去越南富壽省考察漆樹林,這次的探訪瞬間開拓了漆文化視野,也更加了解到不同的採集漆液的方式與漆樹種類之間漆性的差異性。
.2014 年與三田村老師共赴湖北利川市考察毛壩漆樹林,在此由訪問漆農、集漆所、大盤商到出口漆液等細節,也學習到科學判別生漆純度的方法。
研習漆藝與創作的道路上,非常感謝以上幾位大師無私的教導與身教,也更讓我感念漆樹這孕育天然樹漆泉源的母體,大自然的神業著實惠我良多!
漆藝文化未來方向
- 將所學漆藝知識、技法與漆文化內蘊,應用於漆藝教育推廣與培植臺灣未
的下一代,多加運用這良質美材。
- 結合地方從事漆藝相關的產業,產學合作共同開發及生產漆藝良品美器,找出臺灣漆藝產品的特色,創造漆藝商機及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共享天然材質的美好。
3.連結「臺灣漆金工藝創作協會」跨領域的專業創作,團結女性漆藝術家們不同材質與漆工藝的揮灑結合,共同團結創造出台灣獨特的漆藝風貌。
把漆藝與生活結合實用的物品,發展漆藝新的通路,希望臺灣能找出自己的特色,在國際上讓大家能認識臺灣特有的漆藝。
努力四個面向 自己的創作、團體協會創作、產學合作、學校教育
目前臺灣唯一的漆藝博士 李本育,期望未來有第二個漆專業領域的博士,來延續推廣漆藝文化。
基本資料
姓名 李本育
出生年 1964
出生地: 臺灣.桃園
本行年資: 22 年
學歷: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 美術研究科 漆藝博士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視覺學院 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屬產品與珠寶設計碩士
私立東海大學 美術系學士
經 歷
得獎紀錄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創意商品設計系 教師
臺灣漆金工藝創作協會副會長
「漆與木的對話」展-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
以漆藝造型表現樹木生命的內蘊-博士論文
歲月的脈絡-以漆樹、金屬工藝、卵殼貼付創作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文物典藏作品資料漆藝詮釋委員
「仲夏夜之夢-漆畫」--日本平成記念美術館典藏
「穠芳依翠萼-漆畫」、「台中公園-漆畫」、「蝶變-漆盒」-賴高山漆博物館藏
「凌霄」-東海大學美術系典藏
進入漆藝世界故事
擅長技法
◆ 卵殼貼付 ◆ 變塗
◆ 脫胎漆器 ◆ 金屬漆藝
進入漆藝起緣
1997 年觀賞台中市文化中心舉辦的世界漆藝展當下對漆工藝萌生興趣。
1998 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的「賴高山漆藝傳習計畫」初接觸漆藝,二年紮實的各種 技法及胎體實做,自此深受感召。
2000 年赴日本岩手縣安代町漆藝中心研修,自此立定志向往漆藝之路邁進
2004 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鑽研金屬漆藝,體會漆藝與金工跨領域雙工藝結合的美好。
2010 進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漆工藝領域,漆藝沁入心髓,成為生活中美學創作應用的一部分,自此漆工藝與生活如影隨形密不可分。
創作中印象深刻的事
樹漆與漆樹的巡禮— 創作漆工藝時漆過敏的狀況,對過敏體質的我來說一直不曾消停過,也因此更促使深度探
求漆性的積極心意。現階段樹漆對我而言,已不僅僅是初學時表面裝飾的塗層或是塑型打底的 材料了,它也意味著經由漆酚深植體內,隨著血液已與軀體共存共生,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樹漆工藝創作面向,除了自身創作到漆文化的交流與創新,樹漆對這個時代而言,它還意味著天然、環保、惜材的地球公民的意識與責任。
.1998 年開始接觸樹漆工藝,受到賴高山、賴作明兩位老師的漆工藝啟蒙訓練,其間習得了漆藝的表面裝飾及成型方式。
.2000 年赴日本東北岩手縣安代町漆藝中心研修,富士原文隆老師在日本最大漆產地的靜法寺現地教導從種植漆樹、採漆、煉漆等與漆性相關的知識,也傳授高效率、高品質的漆產品量產技術,直接打通了任督二脈。
.2007 年隨同賴作明、三田村有純老師去越南富壽省考察漆樹林,這次的探訪瞬間開拓了漆文化視野,也更加了解到不同的採集漆液的方式與漆樹種類之間漆性的差異性。
.2014 年與三田村老師共赴湖北利川市考察毛壩漆樹林,在此由訪問漆農、集漆所、大盤商到出口漆等細節,也學習到科學判別生漆純度的方法。研習漆藝與創作的道路上,非常感謝以上幾位大師無私的教導與身教,也更讓我感念漆樹這孕育天然樹漆泉源的母體,大自然的神業著實惠我良多!
漆藝文化未來方向
將所學漆藝知識、技法與漆文化內蘊,應用於漆藝教育推廣與培植台灣未來的下一代,多加運用這良質美材。
結合地方從事漆藝相館的產業,產學合作共同開發及生產漆藝良品美器,找出台灣漆藝產品的特色,創造漆藝商機及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共享天然材質的美好。
連結「臺灣漆金工藝創作協會」跨領域的專業創作,團結女性漆藝術家們不同材質與漆工藝 的揮灑結合,共同團結創造出台灣獨特的漆藝風貌。
創作理念 或 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
2015~迄今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創意商品設計系-金屬漆藝課程教學
2020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屬漆藝課程教學
2018~迄今長榮大學 美術學院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漆藝教學 創新育成中心-漆藝工作坊教學
2018 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 漆金飾品編織教學
2017 上海同濟大學 設計創意學院 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遺產傳承人-漆器與造物教學
2016 南開科技大學 文創系-金屬胎蛋殼貼付學創作理念藉由大自然豐富的天然物質及材料,運用其獨特的特質,將工藝注入天然的素材美與貫注 心靈的手工美。台灣工藝一草一木皆是工藝資材,將美與生活結合,所創作的藝術品乃至於生 產,這是文化和經濟不可或缺的泉源,運用傳統的固有性,選擇適合現代性與實用性的材料創作出具有未來性的作品,期許能達到更多人能愛材、惜材且珍視自然資源,達到綠色時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