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豐原 > 豐原漆藝館 > 漆藝家名錄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張國通老師

老師照片
老師照片

工作室名稱:山水亭銘木漆器工作室

老師:張國通老師

緣起

張國通老師—「慧眼獨具的適材適用,方能使銘木與漆工藝相互輝映,臻於至善。」

 

    雖已是深秋寒露雨霏霏的節氣,但臺中豐原的天氣依舊晴空高朗、清爽宜人。環顧四周,皆是奇材美木、古董逸品,煎香爐旁的壺水已滾沸,氛圍悠靜風雅,熱情好客的張國通老師邀請我們一同賞茗。

 

    張國通老師西元1949年出生於豐原。在地人稱「豐原通」,舉凡政治、經濟、地理、人文逸事等皆有所涉略,可說是「豐原的百科全書」;尤其他在原木業深耕、專精近50年的資歷,加上個性好學,造就本身內涵豐厚精彩、博學多聞,不外乎是木材界的耆老,「木材通」名號也因此遠播。

 

    談起入行的契機,張老師開心的說:「我念書時是田徑隊隊長,可說是學校的風雲人物,體力很好,又愛好大自然,那時從大霸尖山到甲仙我都去過了。退伍後,24歲於豐原新萬吉公司入門。」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工作室架上一套套的專書,從植物、動物,到機械原理、藝術鑑賞等,種類繁多,看得出張老師的興趣廣泛,與積極努力的自學延伸。

 

    不論是古蹟、建築,還是木作家具、工藝品等,所使用的木材來源,第一步是伐木。張國通老師說:「林務局會先花1到2個月,針對50至100公頃範圍內,將地圖方格座標化,實際派員上山進行『每木調查』,每格內有什麼樹種、各是多少數量,逐顆編號,每顆樹木皆目測高度並記錄。我們跟林務局標售砍伐區前,也就是標林班前,會先拿到這份方格地圖,上面有林務局的勘察資訊,並清楚標示林班地號,作業區域的地界範圍。接著我們5、6人一隊,花1至2週的時間上山調查,每顆樹都要去確認樹種、數量等,最重要的是目測修正樹的高度,實際樹高可能比林務局目測得的更高,或是更矮,因林班採購一標含保證金都是幾千萬,所以每個細節都關乎金額與利潤,這些都要靠經驗去仔細修正。通常50公頃內,約有10顆貴重樹木,這10顆就一定要親自檢視估價,才能推算出木材真正的價值。」

 

    上山調查林場,工作量非常龐大,是很辛苦的工作。張老師回憶著:「我們每個人帶三塊帆布就上山了,一塊保暖、一塊遮雨、一塊鋪在樹下就睡覺了。每天找飲用水源是最花時間的,有時切下山谷會找上一整天,整整10幾天都住在深山野地裡。那時年輕體力很好,前輩們都會帶我上山,讓我學習到很多實務經驗。」就這樣靠著自學摸索,與前輩們的指導,張國通老師累積了臺灣木頭標售與鑑定、估價的經驗。

 

    陸陸續續,張國通老師跑遍了全臺灣的林場,對於臺灣銘木的生長性質、山頭環境、與產區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張國通老師分析:「銘木是日本用語,意指最高級、最貴重的木材。通常依據緯度與海拔就能預測樹木生長的品種。臺灣以海拔1500公尺為分界,以下是闊葉樹,以上是針葉樹,再各分一級、二級等。好木材大多生長在海拔800到1500公尺,超過海拔2000公尺通常就沒有什麼好木材了,多是容易腐爛的松樹與杉木,這類木材只能做為一般的消耗品。」

 

    張國通老師跟我們分享:「比較知名的臺灣闊葉一級木有櫸木、牛樟、烏心石、擦樹、黃連木等。其中,櫸木分兩種。一種是白櫸木,是闊葉二級木,纖維細緻不勾紗,專作紡織用梭子。這裡說的一級木是紅櫸,我認為紅櫸是紋路最漂亮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木種。紅櫸具有堅硬特質,因為非群居性,所以標下一大塊林地,可能只有兩三顆,因此要挑選到好的紅櫸很困難。紅櫸因種子退化飛不遠,故生長於溪谷、河谷兩岸峭壁,岩質較貧瘠,生長係數緩慢,故櫸木也不便宜,一根一萬多元,等於其他闊葉木好幾根的價錢。但紅櫸種在平地肥沃處也長不贏人家,因為吸收營養的速度慢,長的也慢。紅櫸最好的產地在玉山以南,像是枋寮、霧台、鬼湖、小關山等。此外,沒有黃櫸這種木種,坊間有這種說法,可能是中部櫸木因地質關係,顏色比較淡,但也並不是黃色的。」

 

    張老師接著說:「牛樟產區主要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北部牛樟分佈於北部新店溪、翡翠水庫一帶,當地氣候濕度高,造成木材含水量高,使得木材較軟,一乾燥就會變形;中部牛樟則因為生長環境坡度低、排水好、又沒有颱風影響,硬度就高;南部牛樟則多在甲仙地區;東部牛樟種子生長於崖壁裂縫中,有陽光加露水,因石壁土質影響,木材顏色較為深褐色,但因有颱風侵擾,表皮都會擦傷。擦樹則紋路美麗,多作為美國音箱,因生長特性不群聚,所以中部很少。黃連木也是不群聚生長,呈現虎斑紋路,以甲仙楠濃林區為最上等。」

 

    張老師說:「臺灣針葉一級木則有紅檜、黃檜、肖楠、紅豆杉等。臺灣檜木大部份是東南向生長。因為種子比較會飛、會傳播,故不論紅檜、黃檜都是一整片群居生長,海拔1500公尺~1800公尺間紅、黃檜會混合生長,但向東向陽生長的檜木材料較好。檜木又再分6個級別、6種價格,其中頭、根、無節眼部份是第一級,是最高級別。臺灣肖楠則分為北部與中部。北部就是大溪maron的北肖楠,大部分生長在需要抵擋北風的地方,故形狀彎曲、姿態優雅硬美,顏色為黑綠色,如生長在有陽光處會導致硬裂,就只能作藝品。中部肖楠顏色較淡,性質穩定、紋路筆直、取材率高,適合做家具。大甲林區的大雪山林場,肖楠較鬆但更穩定;惠蓀林場的也很不錯。紅豆杉則生長於中部,尤其是翠峰、清境農場到水里一帶。」張老師僅用肉眼就能辨識木種,精心挑選後決定最適切的用途,並送往不同的地方加工,像是三義的藝術木雕、或是建築材料、家具,甚至是外銷日本。

 

    前面提及,使用木材的第一步是伐木,接著還有造材、集運材、貯木、製材、販售、工藝成品等等的諸多步驟,但這裡要大致闡述的是製材。張老師回憶道:「以前新竹、竹北是做原木家具外銷日本的,竹東大霸尖山也有林場,我在這些地方與日本人交流,一起在鋸臺下學習到了很多剖木製材的專業知識。一般而言,相同種類的木材是用尺寸計算價格,但它的紋路、寬度、長度也會影響價位,因此不能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這樣會造成浪費。加上木頭本身就是珍貴的天然資源,貴重木材起碼要500年以上才能成材,需經年累月的成熟度才能夠加以利用,樹齡就是木材最珍貴之處,是天然古董,有生命的天然物資,所以要很珍惜,因此如何挑選木頭,將木材使用得淋漓盡致,把每根木材的可截取使用率提到最高,並依照紋路等物理特性決定最適當的截斷面,很慎重的評估每個部份最適切的用途,使其質量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就是製材的核心宗旨。貴重木材一根要幾十萬、幾百萬都有,如果一刀下去切錯了,對後面的製程會有很大的影響,總價格甚至會相差20%。」

 

    製材是絲毫不能有差錯的,觀察力、敏銳度、經驗、精準度、運氣、客戶需求、周全思慮都很重要。張國通老師舉例:「日本人來採購時,多是修建古蹟、寺廟神社等用途,尺寸需求多是6尺、8尺,比如是6尺,那前後要各留10公分,實際出貨總長為6尺又20公分,或是3尺2根、4尺2根也是另一種方式。樹種來說,日本人買的檜木比例是黃檜、紅檜各占一半。紅檜就是Meniki,不怕泡水,適合做梁柱;黃檜就是hinoki,是軟木,泡水會鈣化,又怕白蟻,可做橫樑;紅櫸就是kiyaki,日治時期因為可以製做步槍槍托而受到管制,其質非常堅韌,做梁柱最好。考量纖維走向,Moku就是山形紋,雖無法承力,但紋路十分美麗一定要做成櫃子正面的面板、或是桌板;Masa就是直條紋、橫紋,能受力、承拱力,建築用語講力臂學、力矩,有彈性不變形,可做正梁。」

 

    與日本人學習到製材相關知識以外,張老師說:「我的個性很好學、樂於嘗新,又很有好奇心,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合作時,看到日本人天天打電話回國問匯率,匯率最低的那天就買木材,我也因為買賣木材,對匯率很敏感,也很了解世界脈動。和日本人交流讓我學到很多,也讓我的事業邁入多角化經營,自己設立木材行,專營特種木材加工與批發,客戶也遍及全臺。」

 

    張國通老師對於木材的興趣與研究,很快的走向世界。老師回憶道:「我對世界銘木的興趣越發濃厚。30年前,大約1990年代,故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剛開始推行南向政策時,我就已經走遍了世界各地,探訪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及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國家,進口黑檀、黑柿、沉香等各式頂級貴重木料。西元2001年前,我在中國雲南伐木。西元2001年後則是在緬甸伐木,直到中國邊界重新測量,西元2003年我才回臺灣。西元2005年遇上臺灣經濟復甦,以前儲放的木材也風化穩定了,剛好可以拿出來販售。」

 

   請教老師的專業,關於什麼是木材鑑定? 為何要鑑定? 又是如何鑑定的呢? 張國通老師分享:「世界貴重銘木通常有三個特點。一是不易腐朽又耐用的硬木,像是檀類,檀類多是葉子細小又圓的豆科植物,種子小小一顆粒像豆子。二是紋理漂亮。三是稀有度。以顏色來舉例世界銘木,紅色系有珍稀貴重的圭亞那蛇紋木。黑色有墨西哥及貝里斯的黑柿木,貝里斯黑柿木長在火山爆發的火山岩上,要700至800年才成材,很不容易,紋理漂亮也非常堅硬,製成高爾夫球竿的竿頭,就算劇烈撞擊也不會變裂。此外,臺灣並沒有黑柿木,名稱上容易混淆的為臺灣黑檀,就是臺灣闊葉第一級稀有木的臺灣毛柿木。黑色的世界銘木尚有巴西黑黃檀。紅黑色則有著名的黃花梨,最好的是海南產的黃花梨,目前1公噸是150萬人民幣起跳。要有豐富經驗與知識才有辦法做木材鑑定。確定木種、產地後,會依照百年來的用途做區分,考量樹木本身的生長年限、氣候、土壤等做分級,加上各國的使用習慣,才能知道利用價值,並得以訂價。可以說木材鑑定的本源是重視質量,目的是將木材特性應用得淋漓盡致,不可浪費自然資源。」

 

    木頭砍伐、鑑定、分級、製材等都完成後,接著便是創作為工藝成品。張國通老師笑著說:「大約是西元1973、1974年,我開始將木頭與樹漆結合。那時我跟劉清林、陳豐和是三仙老公仔標(臺語),我們一起配合木材。跟藝術家們充分溝通後,我考量他們的效果需求去選材,依照木種、木紋來製材,提供木材讓陳豐和加工製成湯匙,劉清林則車製成碗、貢盒等器皿。劉清林常常拿胎體去請陳火慶做漆,我跟著去看,看久了,自己摸索後也學會擦漆了,便開始木藝設計與製做銘木漆器傢俱。」

 

    聊到木材與樹漆結合的優點,以及要如何欣賞,張老師說:「木材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每塊木材都有其特殊的形狀與紋理,加工過程也不一樣,這也是原木的價值所在。我認為要有好的材料、好的工藝、好的生漆才能構成精品,所以我堅持使用樹漆。樹漆與木的配合,不是用生漆配合低檔易腐化的木材,木材要夠貴重才值得擦生漆,質量才會相當,能互相輝映,歷久實用,很多高級的家具也因此成為收藏品,百年過後越久越珍貴。像是選擇有山形紋的美麗紅櫸,或是黃花梨等不易腐化的硬木,用生漆能更突顯出木材紋理,加上生漆把木材纖維封存保護起來後,木材便呈現真空狀態,埋在地底下不會產生黴菌,也不會風化,且具有耐酸、耐熱的特性,所以古代的漆器才能保存好幾千年,光亮如新,那才是真正的藝術。」

 

    比起一般的化學漆,樹漆雖天然但也昂貴費工,該如何鑑別呢? 張老師回答說:「生漆不能用噴塗的,只能用擦拭的。木頭磨到2000號後,用棉紗多次的擦拭生漆,基本上是一次比一次濃,但要考量木種、紋路,依照經驗去調整生漆濃淡。擦漆是滲透原理,漆放射性地滲透進纖維孔中,一層層的填入毛孔,達到真空,但表面還是可見維管束的孔洞。化學漆一噴表面就全平了,沒有滲透性。」

 

    詢問老師是否有在教學? 或是演講? 張老師說:「早期還是農業社會,未開發的國家們用本地自然資源換取經濟收入是很普遍的現像,而當時臺灣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收入之一就是外銷木材。慢慢成為發展中的國家後,西元1960年代左右政府就曾提出林木保育問題,直到西元1987年,臺灣開始說要禁伐,但伐木直到西元1989年才真正停止。同時新臺幣匯率勁升,出口產業受到重大打擊,臺灣工資成本上漲,使得勞力密集卻低產能的產業移往工資只需1/4以下的中國、東南亞設廠。適逢世界經濟危機,全球不景氣,臺灣股市跌下1萬2千點。國內環保意識也開始提升。不是只有禁伐,以上四個原因造成我們原木產業外移東南亞。但是木材相關的鑑別分級等專業,必需要有一條龍的參與,才能有經驗與知識,可是臺灣現在沒有那個歷史、環境了,所以我也沒有現場可以教徒弟。」

 

    對於已經在推動的國產木材,老師的看法:「國內一級木要種很久才有,都是種像柳杉(在杉林溪)、福杉、冷杉、青剛櫟等的二級木,以人造林方式去疏林、伐木。這些二代林大概都是為了水土保持,於西元1960年造林的,而杉木只需25至30年就可以採收,如果再不採會老化、爛心,但也只能做一次性模板,紙漿還是要從麻六甲進口,其實用途很有限。」

 

    談到傳統工藝,張老師不禁感嘆:「縱使在前豐原市長張溢城先生積極與行政院和文化部爭取經費,再由我在內等十多人的努力籌備,推動成立了豐原漆藝館,希望臺灣漆器可以傳承下去,但在現今社會,不只是漆藝,幾乎所有傳統工藝都有傳承和保存的危機。隨著科技進步,越傳統的文化與工藝更能彰顯出價值,純手工的藝術品,在製做過程中,師傅將自己想表達的理念與情感,一點一滴地隨著每個動作,細心的澆灑進作品中,灌溉出獨一無二的,無可取代的作品。可相對於日本工藝有系列的延續、昇華,臺灣傳統藝術文化卻停滯不前,缺乏實務經驗,而無法將學術理論與工藝相結合,甚至產生文化傳承上的斷層。我除了支持國內外木藝傳統文化展覽、活動以外,也與許多教授交流合作。此外,我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木材,從禁伐後就一直珍惜著保留到現在,要找到真正好的工藝師,使我的木材與藝術家的工藝有共鳴後,彼此合作來造就藝術,成就藝術,使銘木與漆工藝相互輝映,臻於至善,留下真正好的作品,讓好的木材能藉此留在臺灣。」

 

    已過古稀之年的張老師,依然精神煥發,時髦硬朗,完全沒有退休的想法。老師高興的說:「我不退休,沒有退休! 我的工作室『山水亭』名稱由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與世無爭,希望跟我一樣喜歡山水的好友們齊聚一堂,也能跟年輕一輩互相交流我的所知所學,讓更多人可以瞭解木頭,欣賞與珍惜這項自然資源,把文化與價值傳承下去。」

 

    訪談已接近尾聲,老師也以自身經歷、體悟勉勵:「我從樹木與環境的互動、生長中領悟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樹木的一生,也就是人在生活環境裡的一生,如果懂得如何體會對木頭的變化,也會對人生有所體悟。我年輕時也是多方學習,常跟前輩耆老們聊天,45歲時突然開竅,所以年輕人要有耐心。人生最重要的體驗與實踐,就是『做好做壞,只要看得順眼,就是自己的成就!』」

聯絡人: 張國通 

業務時間: 預約制       

業務項目:銘木鑑定、選材、分級與製材。漆器、藝品、漆器傢俱等木藝設計與製作。 

電話:886-42523-4566       

傳真:無       

手機:0910-452-779       

網站:暫無       

e-mail: ktong889@gmail.com       

地址:臺中市豐原區水源路393號     

 

擅長技法 

銘木鑑定、選材、等級區分。

解剖木材著重樹幹裁定利用率,及使用附加質量而論訂。

銘木各式應用,包含漆器、藝品、漆器傢俱等木藝設計與製作。

 

經歷 

西元1949年,出生於豐原。

西元1973年,於新萬吉公司進入原木業,開始深入臺灣各地林場作業。

約西元1973、1974年,開始將木頭與樹漆結合。

西元1990年代,走向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多個國家,探訪世界銘木。

西元2001至2003年,在緬甸伐木。

西元2007年8月11日,中國時報「3千年櫸木樹瘤 稀世珍奇」報導。

西元2007年,於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第八屆葫蘆墩文化節暨台日愛瓢文化交流展」展出。

西元2019年,參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設計工藝講習」。

西元2020年,指導教育部USR木創文化攪動深根計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體驗葫蘆墩設計跨域工作坊」。

西元2020年,受邀至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演講。

西元2020年,於豐原漆藝館「桼彩瑰麗-藝之用漆藝展」共同開發漆藝創作,並展出作品。

西元2020年9月13日,臺灣人民報報導「豐原漆藝館舉辦『桼彩瑰麗-藝之用漆藝展』老中青世代產學合作」。

西元2020年12月04日,自由時報報導「北科大攜手中科大、東勢高工拓展木創文化」共同擔綱工作坊導師群。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文化藝術,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2-06-09
  • 發布日期: 2022-06-0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豐原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