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研工藝社-對漆沒有妥協,堅持表現出漆的質感與細膩之處
接觸漆器的機緣故事
美研工藝股份公司於1959年,由王清霜老師創建,現由王賢民老師、王賢志老師與其父親王清霜老師共同經營,其中王清霜老師於2007年獲頒第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2010年被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師。
王清霜老師於1922年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1937年考進台灣第一所工藝學校—私立台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其前身為「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由日本人山中公先生所設立。
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被推薦至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師事和田三造、羽野禎三及河面冬山,其中河面冬山為日本漆藝界國寶級人物,也是山中公先生的同學。
1944年結束了在日本四年的進修,帶著學習到的藝術與漆工藝技術回到台灣,隨即於母校—台中工藝專修學校任教。而當時中日戰爭趨近白熱化,飛機密集的轟炸台灣各地,台灣物資是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很快的蔣介石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準備接收台灣,接著日本人戰敗,台灣回歸國民政府,在一片混亂中,終於在1947年離開被關閉的工藝學校。
雖當時台灣社會一片慌亂,但卻是王清霜老師剛學成回國,創作力旺盛的青年時代,藝術創造力讓他的作品在當時榮獲第一至四屆全省美展國畫(膠彩)入選與特選、雕塑入選與第十二屆臺陽展國畫特選。
離開工藝學校後,至台灣工礦公司玻璃分公司新竹漆器工廠,擔任工務課長,負責技術指導、設計及管理之責任,但因政策失當,在不堪長期虧損下,工廠僅維持八年的時間就關閉了。
離開工廠後,王清霜老師先後在新竹與故鄉台中縣神岡鄉創建漆器工廠,事業經營有聲有色,常有貨供不應求的趨勢,但受到顏水龍老師的邀請下,於1952年搬遷至草屯定居,辦理工藝相關講習、專修與研究班。開始了台灣工藝人才培育、創新研發與產業輔導的公共服務工作,這是台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啟蒙與奠基的階段。1954年開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為常設單位,當時顏水龍老師為班主任,王清霜老師則是教務主任。1959年成立「南投縣工藝研習所」成為法定機關,先後改制為「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1956年王清霜老師奉派重回日本研修九個月。回國後調到手工業推廣中心工作,將在日本的所學,貢獻在台灣手工業的設計開發與輔導訓練。
1959年王清霜老師辭去公職,以多年所學與經驗於草屯創設了美研工藝公司,生產木胎漆器生活用品,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想。王清霜老師的公子,王賢志老師回憶著說:「約為民國60年代,那時外銷生意好,商品多銷往歐洲跟美國,國人用來裝餅乾的漆盒,在歐美是被當作珠寶盒來使用。且此時,美研生產最多的物件有菓盒與茶盤等生活用漆器。」王賢民與王賢志老師因當時繁榮的外銷景況,兄弟倆一同幫忙家裡的生意。雖ㄧ開始對漆器有些陌生,但接觸久了,也就會了,沒有掙扎;沒有抗拒,很自然而然的就繼承家中的事業。
漆器在當時雖屬於外銷非常熾熱的經濟產業,但約在民國80年代時也面臨了大環境的經濟衝擊,轉型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美研工藝社的產品在當時仍屬商業性的量產領域,約十年前開始重新做市場定位。商品的部份使用木胎,考量生產速度,以手繪方式使用腰果漆;另一部份則專注於少量高單價的藝術性創作,藝術類作品皆為脫胎,且使用生漆,類別包含平面漆畫與立體脫胎,紋飾則主要以藝術性、蒔繪為主。
但轉型是有困難的。王賢志老師提及:「早期台灣有很多實用漆器,但漆器現在被遺忘了,ㄧ般人對漆很陌生,而了解漆的人也越來越少。」有鑑於此,老師們開始全省舉辦展覽、教學,也和宜蘭傳藝中心、港區藝文心、長榮桂冠酒店、鶴軒藝廊、涵碧樓等單位多方合作。在技術傳承與推廣上老師們也不遺餘力,因王賢民老師認為:「單有設計是無用的,要有好的技術才能做得出來。」且漆藝和其他藝術很不同的地方是,漆器是無法從頭自己摸索的,要有老師帶入門。
美研工藝社的作品之所以富有文化藝術氣息,且保持一貫的獨特性與質感,來自於對自我的要求與對漆的堅持。必須時常吸收各種工藝的技術,加上長時間的實驗與習作,在技術層面上再做提升與突破,並掌握技法的精隨;且對漆沒有妥協之處,堅持作品皆要表現出漆的特質,呈現漆的質感與細緻。
參考文獻
翁徐得(2010)。台灣漆工藝產業的縮影王清霜。頂真巧藝2010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師特展。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簡歷資料及擅長技法
公司名稱: 美研工藝股份公司
聯絡人: 王賢民、王賢志
業務時間:電話預約。
電話:(049) -2367588
E-mail:wangart33@yahoo.com.tw
地址: 542南投縣草屯鎮文化街33號
王清霜老師簡歷
1922年 |
台中縣神岡鄉圳堵村出身 |
1937年 |
就讀於台中工藝學校漆工科 |
1940年 |
台中工藝專修學校漆工科畢,隨即赴日留學 |
1940- 1944年 |
日本東京美術大學受教於和田三造、羽野禎三及漆藝大師河面東山(人間國寶) |
1944-1947年 |
任教於台中工藝專修學校 |
1946-1949年 |
第一屆至第四屆全省美展國畫(膠彩)入選與特選、雕塑入選 |
1949年 |
第十二屆台陽美展國畫特選 |
1947-1951年 |
台灣工礦公司玻璃分公司新竹漆器工廠工務課長 |
1952年 |
搬遷至草屯定居。 |
1952-1959年 |
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現國立工藝研究所)教務主任 |
1956年 |
日本國立藝術研究所進修 |
1959年 |
創設美研工藝股份公司。 |
1991年 |
舉辦台中工藝展 |
1996年 |
「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教授漆藝 |
1999年 |
榮獲第七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民俗工藝類薪傳獎 |
2001年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王清霜漆藝八秩回顧展」 |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王清霜八十回顧展」 |
|
2002年 |
南投縣文化局館慶邀請展 |
2003年 |
總統府地方特色邀請展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技藝傳習教師 |
|
2004年 |
澳洲墨爾本邀請展 |
中、日漆藝交流展 |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技藝傳習教師 |
|
2005年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技藝傳習教師 |
2006年 |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王清霜85回顧展」 |
擔任台灣漆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 |
|
2007年 |
第一屆國家工藝成就獎 |
2010年 |
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
協助豐原漆藝館「大豐原地區10家漆藝業者網站建置工作」採訪與調查 |
王賢民老師簡歷
1950年 |
台中縣神岡鄉出生 |
1974年 |
大學畢業後服務於美研工藝股份公司 |
1999年 |
以「娥舞」一作榮獲第十三屆南瀛美展工藝類佳作 |
以「蝶舞」一作榮獲第七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首獎,且獲獎作品為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典藏 |
|
2000年 |
以「珠箔飄燈」一作榮獲第五十四屆全省美展第二名,且獲省政府典藏 |
以「撼動」一作榮獲第五屆大墩美展優選 |
|
王賢民漆藝邀請個展於新光三越百貨公司 |
|
2001年 |
第一屆國家工藝獎入選 |
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類全額補助 |
|
獲文建會遴派至德國GERA市示範展出作品於法國、德國、美國巡迴展 |
|
王賢民、王賢志漆藝展於南投縣立文化局 |
|
王賢民、王賢志漆藝展於彰化縣立文化局 |
|
2002年 |
以「春曉吟梅」一作榮獲第十六屆南瀛美展南瀛獎,並獲永久免審查。 |
第十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首獎,且獲獎作品為林榮三文教基金會典藏 |
|
第十六屆全國美展佳作 |
|
第二屆國家工藝獎二等獎 |
|
王賢民、王賢志漆藝邀請展於台中市立文化局 |
|
2003年 |
第五十七屆全省美展優選 |
第三屆國家工藝獎佳作 |
|
王賢民、王賢志漆藝邀請展於雲林科技大學 應聘於國立台灣工藝研所漆藝教師 |
|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
王賢民漆藝邀請展於彰化縣立文化局 |
王賢民、王賢志漆藝邀請展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應聘於國立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漆藝教師 |
|
2010年 |
指導「99豐原漆藝館導覽解說與DIY製作師資培訓課程」 |
協助豐原漆藝館「大豐原地區10家漆藝業者網站建置工作」採訪與調查 |
|
2011年 |
授指定為南投縣漆藝戧金技術保存者 |
王賢志老師簡歷
1952年 |
台中縣神岡鄉出身 |
1976年 |
逢甲大學畢業 |
2000年 |
漆藝之美法國、德國、美國巡迴展 |
第五屆大墩美展第一名 |
|
2001年 |
第五十五屆全省美展第二名 |
王賢志漆藝邀請展於南投縣立文化局 |
|
王賢志漆藝邀請展於彰化縣立文化局 |
|
2002年
|
第二屆國家工藝獎二等獎 |
王賢志漆藝之美邀請展於台中市文化中心 |
|
2003年 |
第三屆國家工藝獎佳作 |
王賢志漆藝展於雲林科技大學 應聘於國立台灣工藝研所漆藝教師 |
|
2004年 |
第二十一屆高雄美展獲高雄獎,且獲永久免審查權 |
文建會遴派至澳洲墨爾本示範展演 |
|
2005年 |
台中縣文化局王賢志漆藝之美接力展 |
王賢志文建會美化空間邀請展 |
|
第五屆國家工藝獎三等獎 |
|
2006年 2008年 |
第十八屆南瀛美展南瀛獎 應聘於國立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漆藝教師 |
2010年 |
指導「99豐原漆藝館導覽解說與DIY製作師資培訓課程」 |
協助豐原漆藝館「大豐原地區10家漆藝業者網站建置工作」採訪與調查 |
|
2011年 |
登錄為南投縣漆藝莳繪技術保存者 |
演講及教學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