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豐原 > 豐原漆藝館 > 漆藝館相關資訊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臺灣漆器的變遷

日月長漆盆
日月長漆盆

豐原區為臺中市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臺灣大量開發林業,太平山、大雪山及八仙山為臺灣三大林場,豐原位於大雪山林場及八仙山林場的出入口,成為重要的木材集散地,豐原也因而成為木材業的重鎮。

臺灣光復之後,豐原地區的製材業急速發展,為豐原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約在民國54年時由美國資本投資及日本提供機器設備與技術合作下,在豐原區水源路設立「米爾帕赫羅工廠」,從事木製沙拉碗的生產,外銷歐美,為當時豐原地區最具規模的木器製造廠。大量錄用本地人為工人,從事各種大小木塊的車床製作,有些師傅在該工廠中學習到相當的車工技術及經驗後,即離職自行創業發展而這些師傅也提供了日後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所需木胎白身的來源,也是豐原木器業發展的骨幹,如- 陳鈴森 先生、 劉清林 先生、 林玟南 先生等。
此外該工廠由日本引進「日本會津式車床機」的使用及維修方法,因生產快速精準,對日後應付日本大量的漆器訂單發揮了效果「米爾帕赫羅」(俗稱美國公司)在豐原區養成大批製造木胎白身及漆器業人才,對臺灣漆器產業發展上有相當大的貢獻。


漆器製造是勞力密集的手工業,民國60年左右,日本國內經濟高度發展工資大幅提高,迫使日本商社開始到臺灣尋找木胎漆器的製造廠,從這時期起,豐原地區木器業開始蓬勃發展,約有十多年光景為臺灣漆器外銷的極盛時期年外銷金額達五、六億元,直接或間接從事生產的工廠達30~40家,就業人口也有2~3千人,其中具規模的公司如漢三公司、益山公司、永逸公司、貞岱公司、新笠公司等。


豐原地區生產漆器的業者大多是技術者出身,較不擅於行銷,漆器的販賣大都透過貿易商出口,如金暾、熊威、峰洋、三傑、螢信、少飛、培富等多家貿易公司都經營過漆器的出口業務。
此外,在日本國內有八家傳統漆器業者組成公會組合的「八光會」每年聯合在臺灣採購漆器,公司設在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的「芳賀株式會社」,約從民國63年起至民國83年,每年在豐原地區大量採購漆器,社長芳 賀千治 先生長期和豐原漆器業者有密切往來。


漆器為日本人生活中使用器物,因此產品種類繁多。如荼托、碗、盤、盒、箱、瓶、筷、刀、叉等尺寸、大小不同的日用品,這些器物胎體白身,早期都使用省產的木材,如水櫸木、楠木、黑松等,民國80年之後則幾乎全用進口木材就產品品級而言,豐原地區外銷日本所生產的漆器只算是普通品或半成品,或許是大環境所使然,一般台灣人生活中不使用漆器,因此在台灣本地的傳統技師少有製作高級漆器的人才。


雖然民國62年金暾企業股份公司的 林大茂 先生和前漆器藝 師陳火慶 先生合作成立「立偉公司」生產高級漆器,但因傳統漆器技術費工耗時,紋飾技法多變化,非短時間能培養出此項人才,且當時在日本國內木胎漆器需求量大,台灣的訂單多,每家工廠都依樣品忙著生產賺錢,無暇研究塗裝技術或產品開發。


豐原漆器產業雖曾蓬勃輝煌,但這些漆器產品未曾在臺灣人自已生活中落實。臺灣漆器的產銷全由日本人主導控制,而且漆器製作費工費時,無法完全機械化、自動化,是一種勞力密集的手工業。
民國78年左右,臺灣經濟環境大變動,工資高漲,省產材無法繼續大量供應,需依靠外來進口的木材,而豐原漆器生產大多是委託代工,時空條件的改變使其經營面臨極大的困難,因此在民國79年之後,有人先後到大陸或越南尋找再續生機的機會,臺灣漆器的生產銷日也日漸萎縮,只剩下少量的生產,點綴性供應國外、國內市場。


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生活簡樸,漆器的使用不普遍,臺灣光復後,美育教育的課程中亦缺乏漆器教育,因此社會上一般人對於漆器是何物感到相當陌生,甚至認為是日本人的產物。
「豐原漆藝館 」的成立,除了對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文化提供展示功能外,也希望能附有教育功能,讓民眾了解漆器的精緻與使用方法。期望豐原漆器能逐步走向生活化,普及在一般民眾生活中,如此,漆器產業才能有永續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臺灣早期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先民渡海來臺,生活簡樸,民間使用的傳統精緻漆器大多從福建舶來,或唐山師傅在台製作,如佛像、紅眠床、櫥櫃梳妝台、禮籃、果盒等,而這些漆器是常民生活中的習俗與宗教信仰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日據時期,因漆器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因此日本有計畫地在臺灣培植漆工業。引種漆樹、製作推廣漆器、設立工藝傳習所,使得臺灣漆器在日據時代蓬勃發展,對臺灣的漆器產業有深遠的影響。
日據時期在臺中有山中公(日本四國人,原姓甲谷),入贅後改姓山中),開設「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設計生產種類多樣的生活用品,如圓盤方盤、花瓶、煙盒、硯盒、家具等精美且具特色的漆器。山中公特別設計對原住民生活及中部名勝如日月潭及臺灣蝴蝶、花卉、水果等圖案,裝飾在器物上,應用雕刻、鑲嵌、彩繪、磨顯等技法,表現富有臺灣風味的日式漆器,這類漆器被稱為「蓬萊塗漆器」。
此類漆器產品,貨真價實且充滿台灣風味,極具紀念性;被當時「臺中產業與觀光」的宣傳品,別具風格。
1928年臺中州政府覺得漆器技術有在臺灣傳習的必要,而設立「臺中市立工藝傳習所」置漆工、木工兩科,招生學生,聘請山中公教學及管理,1931年改名為「私立臺中工藝傳習所」,原屬於市政府的傳習所改由政府撥款交由山中公全權管理,後該所又改為「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直至臺灣光復後結束。


1941年在日本靜岡縣的「理研工業株式會社」在臺灣新竹市設立「理研工業株式會社」,生產漆器。當時聘請任職沖繩縣工業指導所的生駒弘(日本秋田人)為廠長,以學徒式的生產教育來培訓員工,除學習漆器的製作技術及生產外,每週均加強學科專業的課程,是一種有紀律的職業訓練之後教學工廠以生產漆碗、漆盤、漆盒為主,從木材製材、木工、車工、雕刻、打底、塗裝、紋飾等都嚴格要求。光復後,該公司由臺灣工礦公司玻璃場接收,於1949年因日籍技師遣返而解散。


臺灣光復後,在臺灣的一些福州漆器師傅自行開業承製漆器。
1953年左右,早年留學法國的劉淑芳女士網羅多位福州師傅,創立「美成工藝社」,從事漆畫掛屏、屏風、脫胎漆器、盤盒、煙具、首飾盒、家具等漆產品之生產。因產品典雅,裝飾圖案以中國畫為主如山水、人物、花鳥等,受到來臺觀光或僑居的外籍人士喜愛,使漆器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盛極一時。


民國四、五十年,臺灣民間生活習慣雖崇尚勤儉樸實,但結婚喜慶的活動仍需要一些精緻用品。當時漆器產品大多以木胎為主,製作精美,購買漆器添嫁妝也成為一般常民的生活習慣。當時除「美成工藝社」外,民國49年自軍中退伍的 唐永哲 先生成立「振華工藝社」 生產退光漆器。當時在臺中縣神岡鄉的「美研工藝社」(現移址南投縣草屯鎮) 新竹市的 「良進工藝社」(現改為台灣漆器公司並移址苗栗公館)及臺中「光山行」等漆器工廠,對傳統漆器的製作改良,胎體材料革新及推廣都不遺餘力,大量提供臺灣內外銷市場,在臺灣漆器推廣貢獻頗大。
臺灣漆工藝近二十年來在國民經濟富裕及文化發展推動下,使得傳統漆工技術逐漸受到重視。


民國73年起,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前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在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的研究中,有感於漆工藝在歷史文化與現代工藝發展的重要性,相繼開辦漆藝傳習及國內、外相關展覽交流、推廣活動。民國8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保存文化資產和推廣民間技藝,將漆藝傳習列為優先辦理。


民國85年起,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辦理「 陳火慶 先生」及「 賴高山 先生」等漆器藝人技藝的保存傳習,使得此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得以傳承,有造就許多漆藝新血。
除政府單位的努力外,積極投入漆藝發展行列的民間單位;如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龍南天然漆文物館」及臺中市的「臺灣漆器博物館」,對漆藝的推廣、教學均做出貢獻。近年來在大學教育中;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私立大葉大學等相繼開辦漆藝相關課程,有系統的傳授漆藝,透過教學讓更多年青學子瞭解漆藝之美。
「豐原漆藝館」為第一座公辦的文化設施,將結合豐原地區漆器產業,未來透過漆藝的展覽、教育推廣,讓觀眾認識欣賞、進而使用漆器,使產業文化與生活結合發揮漆藝在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功能。

  • 市府分類: 教育文化,文化藝術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9-29
  • 發布日期: 2021-09-2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豐原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2634